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0月04日 星期六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文化藝術 > 藝文活動> 劉郁嘉談「佛教的香品喻意與製作」 心香一瓣為無上供

藝文活動

字級

劉郁嘉談「佛教的香品喻意與製作」 心香一瓣為無上供

【人間社 陳淑貞 台中報導】 2024-02-22
一般有宗教信仰的人,通常會「早晚燒三炷香」,你知道其中意涵嗎?真的「燒好香,才會出好子孫」嗎?2月18日妙法寺舉辦新春團拜時,邀請講師劉郁嘉進行專題講座「佛教的香品喻意與製作」。從香的起源、材料和製作,介紹香品在佛教中的種種風貌以及喻意,解開常人的迷思,以「心香」一瓣視為無上供養,鼓勵配合政府環保減香行動,共有103人參與。

劉郁嘉表示,香藥最早起源於印度,在宋代更已被廣泛應用,文人設置「香席」品香,以香為友。臺灣民間信仰以香進行神明、祖先聯繫,信眾上香、進香、香供養。其材料多以沉香、檀香、香藥草等材料調合,加上楠樹皮粉、竹子製作而成,其實本身已經具有某些療效,所以過去有所謂「吃香灰治病」的說法,但因現在香的成份,有些不是很天然,添加了化學藥品,即使純正,也因未達食品級數,最好不要迷信食用。

劉郁嘉指出,訪談鹿港「榮芳堂香舖」90歲的老製香師黃漢榮,了解其父子依循古法,改良調整,以傳統工法,手工製香,目前也有古式香包的生產推廣;從分析鹿港榮芳堂香舖的製香為起點,進而探究薰香的身體感,品香、坐香的嗅覺修行,相應於香藥創作。不過當他問起「前世燒好香,這世人才會遐好命」是真的嗎?老師傅笑呵呵的說:「那是行銷手法,誠心最重要」。

劉郁嘉進一步說明,「燒三炷香」代表的是戒、定、慧三種香,離欲染、禪定法喜、解空的智慧。佛弟子受持清淨戒,得佛淨戒香,實踐善法,離世間苦;燒香,飄散煙氣,象徵知曉「真理」來龍去脈,不被境界所轉是為定;佛法強調思維,不是忙修瞎練,理解「空性」,開發智慧。佛教徒禮敬諸佛,燒好香供養佛,也是供養自性佛,因此,信眾的虔誠禮敬,亦即「心香 」等同燒好香,眾人愛敬,需要善良、讚歎的語言,亦如同「好香」,「善心真實香,讚歎香烟布」,品德、善心、慈悲,也都是智慧,知佛的法身,得佛的知見。

國際佛光會大甲分會會長李森祺聽完講座後分享,之前就只知道燒香拜拜「攑香綴拜」,經由老師有系統、學術研究的講解後,更清楚製作香品的原料、過程和意義。從今每天更要懂得點清淨的心香,是為無上供養;梧一分會會長陳美枝感謝老師以其編繪的《雲岡石窟曇曜大師傳》著作及古式香包與大家結緣,更讓大家動手體驗線香和香塔的製作。

講師劉郁嘉東海大學美術學碩士、南華大學宗教學碩士、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博士候選人、中正大學歴史所博士生、高中專任教師。
12345678910第1 / 142頁
追蹤我們